当前位置: 通知公告   >   发布丨市体育局印发《重庆市促进体育消费行动计划(2023—2027年)》

发布丨市体育局印发《重庆市促进体育消费行动计划(2023—2027年)》

2023-12-04 15:27   浏览次数: 801

重庆市体育局关于印发《重庆市促进体育消费行动计划(2023—2027年)》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体育局(文化旅游委),两江新区社会发展局、高新区政务服务和社会事务中心、万盛经开区体育发展中心,各直属单位、机关各处室:

《重庆市促进体育消费行动计划(2023—2027年)》经2023年第九次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体育局

2023年11月24日



重庆市促进体育消费行动计划(2023—2027年)

为充分发挥体育在扩大内需、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上的重要作用,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体育总局办公厅印发关于恢复和扩大体育消费的工作方案的通知》《重庆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要求,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市委六届二次、三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两端发力,把恢复和扩大体育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加大优质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丰富体育消费场景、拓展体育消费空间、优化体育消费环境,不断释放体育消费潜力、扩大体育消费规模、优化体育消费结构,切实发挥体育促增长、扩内需、稳就业、惠民生的综合作用,进一步提升重庆体育消费创新度、品牌知名度和时尚引领度。

二、重点任务

(一)强化示范引领,健全体育消费政策体系

1. 深化体育消费试点示范。总结荣昌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工作经验,编写典型案例材料,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体育消费促进模式,支持有条件的区县积极争创国家级体育消费活力城市。制定《重庆市体育消费试点城区工作实施方案》及体育消费试点城区认定标准,鼓励各区县积极创建市级体育消费试点城区。

2. 完善体育消费政策体系。推进已有体育产业、体育消费政策落地落实,制定《重庆市促进体育消费十条》,加强资金支持。区县制定体育消费促进政策措施,建立常态化体育消费促进机制。将体育消费促进工作纳入政府年度重点工作,持续加大政府购买、积分奖励、消费券发放力度。

3. 强化金融、人才要素支撑。鼓励有条件的区县设立体育发展专项或扶持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中小微体育企业信贷投入力度。支持消费金融公司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引导其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在渝高校建设体育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加强对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举办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引导鼓励各级各类体育组织多渠道开发体育产业就业岗位,创新探索灵活就业方式。

4. 完善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体育企业符合现行政策规定条件的,可享受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小微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符合税法规定的主体拥有的体育场馆用于体育活动的房产和土地,可按规定享受有关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加大对体育新增建设用地的支持,在新增经营性用地出让中按规划配建体育类公共设施补齐短板。在符合相关规划及公园建设管理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支持合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用地及城市空置场所等城市空间。鼓励通过谈判协商、参与市场化交易等方式,确定体育场馆及健身休闲设施使用电气热的价格。

(二)加强平台建设,着力打造优质消费生态

5. 搭建体育消费会展平台。提升成渝体育产业联盟暨重庆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成渝体育产业联盟暨重庆市体育产业博览会、中国智慧体育场馆峰会(重庆)等会展品牌知名度,做优高峰论坛、产业展览、推介洽商、体验展演等核心内容。积极引进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等重要体育会展来渝举办。

6. 开发体育产业平台载体。研究建立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打造西部体育金融平台、国家体育产业科技创新平台、成渝产业要素和资源共享交流平台、市级体育产业专家智库平台等。支持区县设立体育产业孵化平台,构建一批体育众创空间。支持建立体育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探索设立体育产业创业投资基金。

(三)创新场景业态,加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

7. 开展体育消费促进活动。举办“巴山蜀水•运动川渝”体育旅游休闲消费季、“重庆市都市(乡村)体育嘉年华”等活动,支持发展体育夜经济。鼓励各区县因地制宜举办体育大卖场、体育消费季、线上体育消费节等形式多样的促消费活动。推动川渝联合共办体育赛事、体育文化节庆、体育消费节等活动。开发两省市跨区域的健身休闲、体育旅游主题年票(联票)、体育场馆“一卡通”和即开型体育彩票,促进居民跨区域消费。发布一批体育消费场景典型案例,开展“富有巴蜀特色的十大国际体育消费场景”评选工作。

8. 加大高质量体育赛事供给。以争创国家级赛事名城为目标,完善赛事体系,构建以国际顶级大赛、高水平职业赛事、特色自主品牌赛事为引领的赛事格局。积极引进和培育品牌知名度高、市场前景广的国际、洲际、国内高水平重大赛事,全力做好重要赛事市场开发工作。支持体育协会、企业等社会力量举办和承办高水平职业体育赛事,联合成都打造职业体育赛事中心城市。升级打造重庆马拉松、中国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重庆•武隆)等品牌赛事,积极打造“中国三峡国际攀岩季”等品牌项目。支持发展商业赛事,引导规范各类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推动赛事活动线上线下一体化。构建体育赛事“认定—评估—扶持”一体化管理体系,提高赛事科学化管理水平。进一步优化赛事服务,公布体育赛事目录、办赛指南、参赛指引。

9. 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会、社区运动会、新年登高、大众冰雪季等全民健身系列活动,持续开展国家“全民健身日”、市“全民健身月”等主题活动。大力发展三大球、三小球、路跑、水上运动、自行车、棋牌、武术、冰雪、航空等运动项目,打造体育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体育旅游、体育培训等特色消费场景。鼓励各区县广泛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因地制宜举办形式多样的乡村赛事活动,推广普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荐群众“三大球”“三小球”精品赛事案例。推动全民健身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网络,打通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

10. 打造数字体育消费场景。推动智慧化体育场地设施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建设智能健身房,持续开展重庆市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工作。培育云健身、线上教练、智能赛事、虚拟运动等智能体育产品和服务,加速布局以运动项目为核心的虚拟运动产业链,引导线上消费、定制消费、智能消费。推行以参赛流程线上管理、参赛数据及时反馈、竞赛体验云上共享为特征的运动项目数字化办赛模式。推动“智慧渝动”建设,加快体育制造向“体育智造”转型升级,鼓励研发可穿戴运动装备、智能健身器材等体育产品。

11. 积极实施“体育+”工程。深化体教融合,培育一批青少年体育培训服务企业和品牌,不断壮大体育培训市场规模。鼓励社会力量进校园,为学校体育课外训练和竞赛、课后托管、体育活动组织等提供服务。完善青少年体育活动体系,打造青少年体育活动品牌及精品赛事。加强体育培训行业标准化建设,制定和落实培训机构资质规范,促进培训机构规范化发展。推进体卫融合,鼓励有条件的区县推广“专业体育医院+运动健康促进中心”“体医融合门诊+运动健康促进中心”“社区运动健康时间银行”等试点。深入促进文商体旅融合,推动体育竞赛与文旅景区、城市景观、商业中心等相结合,延伸扩大旅游、餐饮、商贸、住宿、交通等相关消费规模。推动户外运动与休闲康养、露营旅游、研学教育等相结合,拓展“体育+文旅+商贸+农业”特色业态。聚焦打造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和全国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鼓励有条件的区县申报各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体育旅游精品项目。

(四)夯实基础设施,全力拓展体育消费空间

12. 完善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推动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在“两江四岸”“山城步道”“金角银边”建设一批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社会足球场、健身步道、冰雪场地、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等体育场地设施。在符合公园规划的前提下,推动城市社区、公园配建智能化健身器材为主的健身设施。推动实现区县、乡镇、村三级公共健身设施“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以及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建设,助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城市工作。

13. 建设体育服务综合体。依托体育场馆、户外运动休闲空间、商业空间、文博旅场所等载体,以体育服务为核心吸引,有效组合体育、健康、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商业等功能,加速传统运动空间向体育消费空间转换。加快建设一批体育特色综合体和体育主题公园,建设一批冰雪、水上、山地、航空、汽车、摩托车等户外运动公共设施。重点推动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大田湾全民健身中心及各区县的体育场馆群或综合体逐步向体育商圈发展。

(五)做强市场主体,进一步释放体育消费潜力

14. 梯度培育体育市场主体。依托社会资本、社会资源探索成立重庆市体育产业发展集团,培育体育领域“独角兽”企业和上市公司。鼓励体育小微企业特色化发展、专业化运营、精细化管理,积极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加大体育领域招商引资,发布体育产业项目投资建设机会清单,通过招商推介会、名企接洽会等方式,吸引国内体育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和优势项目“走进来”。鼓励有条件的区县申报国家、市级体育产业基地。组织开展“重庆市体育产业大讲堂”,为市场主体解读政策、提供服务。

15. 大力发展体育社会组织。推动体育社会组织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扶持一批运行规范、具有一定公信力和活力的体育社会组织。完善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目录。市级单项体育协会定期发布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市区联动成立重庆市体育产业协会,鼓励有条件的区县组建体育产业协会、商会,以项目调研、资源对接、专题培训等方式,推动形成体育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互动交流机制,促进体育专业服务与企业资源对接。

(六)培育消费观念,充分激活体育消费需求

16. 引导培育健康生活理念。支持体育专题片、体育电影等体育文艺创作和传播,鼓励各级各类媒体开辟专题专栏,普及传播运动健康生活知识和科学锻炼方法。支持发展体育传媒新业态,促进消费者利用各类社交平台互动交流,提升消费体验。鼓励体育企业与社区、学校、医院等机构合作,组织包括科普健身、健康讲座等在内的健康生活主题活动,提升群众健康生活意识。开展 “发现身边运动达人”等活动,宣传体育健康的典型案例,引导健康运动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17. 积极推广基本运动技能。用好重庆国家体育科普基地,推进社区运动健康中心试点工作。发挥体育明星的示范效应,组织开展冠军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培训和选拔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鼓励社会体育指导员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鼓励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企业开展科学健身讲座、科学健身指导、健身指导竞赛、基本运动技能培训等活动。

(七)优化消费环境,全力营造良好消费氛围

18. 优化体育营商环境。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推动更多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推进社会力量办体育,最大限度激发体育市场活力。依法打击假冒伪劣行为,推动创建放心消费示范单位,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助力重庆放心消费示范城市建设。持续增强体育消费者维权意识,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等组织的作用,切实维护体育消费者权益。

19. 加强体育市场监管。加强体育赛事活动、体育培训、中介服务等重点领域以及山地户外越野等高危险性体育项目安全的监管,压紧压实体育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体育市场黑名单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办法,加大对体育市场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推进体育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信用约束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促进体育消费工作小组,落实促进体育消费工作措施,强化顶层设计和督促落实。各级体育部门要高度重视体育消费工作,结合重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任务,主动组织谋划,制定工作方案和具体措施,将体育消费与体育设施建设、群众体育活动、青少年体育、体育赛事等工作密切联动。

(二)加强督导检查。建立评估机制,定期对体育消费促进情况进行评估,并将工作实施情况纳入年终综合目标考核。建立公众参与和反馈机制,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定期听取公众意见和建议。改进工作作风,大兴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政策措施,抢抓时间窗口、压实工作责任。

(三)加强宣传引导。统一思想,强化认识,以体育文化传播为核心,充分利用各类媒介,通过展示体育消费典型案例、组织活动赛事、名人宣传演讲等途径,进行广泛而有针对性的宣传,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体育消费促进工作。创新宣传方式和手段,用好“两微一端”平台,发挥网络新媒体传播优势,打造体育全媒体传播矩阵,引导体育健康生活方式。

(四)加强统计监测。研究建立赛事活动拉动体育消费统计监测机制,分析研判体育消费市场形势。探索与互联网平台企业合作,共享体育消费数据。推动区县开展体育消费调查工作。强化数据分析运用能力,对体育消费促进工作进行跟踪研究,形成高质量理论成果,为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提供决策依据。